1. 自16年(1927年)起,公共租界开始对死亡人数按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人口调查基础资料,且存在大量漏报,因此没有关于年龄别、性别死亡专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确切记录。
2. 到19年,公共租界华人按死亡年龄分组进行统计,计算得出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2.7岁,第二年降至22.2岁。
3. 1951年,我国上海市区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42.0岁,女性45.6岁。
4. 在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由于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到1954年,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60岁。
5. 从1951年至1960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23.1岁,女性增加了21.9岁。
6. 在1960年代,死亡率下降速度减缓,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了5.1岁和6.4岁。
7. 从1967年起,市区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超过了70岁。
8. 进入70年代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速度更加缓慢。
9. 1973年,全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70.3岁,女性74.9岁,其中市区男、女性分别为71.5岁和75.1岁,郊县男、女性分别为69.1岁和74.9岁。
10. 1990年,全市男、女性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3.2岁和77.7岁,其中市区分别为73.8岁和77.8岁,郊县分别为72.1岁和77.7岁。
11. 从1973年至1990年,全市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了2.9岁和2.8岁。
12. 到了1990年,市区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比1951年分别增加了31.8岁和32.2岁。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