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斜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裂力的影响,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力的作用,岩层变得更加坚固,不易受到侵蚀,因此保留了下来,形成相对较高的地势,最终成山。
背斜与向斜之间的剥蚀差异是形成向斜山的重要原因。背斜的轴部裂隙发育,岩石较为破碎,地形也相对抬升,使得剥蚀作用更加明显。如果上层岩石坚硬而下层较弱,如石灰岩和页岩,强烈的剥蚀作用会首先切开其上层,随后剥蚀到下层时,破坏速度会加快。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且常有剥蚀产物堆积,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当背斜剥蚀到与向斜持平后,向斜轴部的剥蚀速度远低于背斜轴部。
背斜和向斜是褶曲的基本形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背斜是指岩层在褶曲时向上凸起,其外形上通常是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是较老的岩层,两翼是较新的岩层。而向斜则是褶曲构造的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向下屈曲。其在褶弯内的岩层,愈往愈为年轻。向斜与背斜相连,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壳岩层呈现出波状。
在背斜和向斜的判定上,背斜的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相反,向斜的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容易接受沉积。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