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教育理论著作,被誉为“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小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和特点:**
书中强调了小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指出他们情感变化明显,喜怒哀乐易于表现在面部,且情感稳定性较差。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意志力薄弱,面对困难容易退缩。他们模仿能力强,易受他人影响,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容易受到多种信息渠道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与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耐心细致,以身作则,严格要求,避免过高过急的要求和简单粗暴的态度。
**关于“坏孩子”的定义:**
阿德勒提出,“坏孩子”并非本质不良,而是未能将追求优越的心理转化为学校要求的孩子。他们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如运动、违纪等)来满足内心的追求优越感。因此,学校应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的心理需求。
**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
阿德勒强调,学校应为社会培育学生,而非仅为自身。学校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会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反之,若以自身发展为目的,就可能陷入抢夺生源和市场化的陷阱。
**对“懒惰的孩子”心理的分析:**
阿德勒认为,过多地责备“懒惰的孩子”会转移人们对其实际能力问题的关注。这种“懒惰”可能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评价学生时,应避免仅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而应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实际需求。
**尊重儿童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在某些场合,大人可能会无意中忽视孩子的讲话,这种忽视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语不重要,从而影响他们与大人的沟通。同样,过度的溺爱也会使孩子感到“说话是多余的”,这会延缓他们的发展,并可能导致他们懒于与大人交流。
总结:《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和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揭示了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这本书对于教师和父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