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康乐斋杂集】历代有名情爱典故系列之三一:刘阮桃源
2024-10-31 09:24:18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
唐五代时期,关于刘晨和阮肇的故事,经历了多次演变。原本在《搜神记》中记载的采药遇仙女的故事,到了这个时期,地名和细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刘晨和阮肇不再是在天台山遇到仙女,而是在桃源溪或武陵溪,以及名为桃源洞或桃花洞的洞穴中与仙女共度半年时光。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刘阮遇仙”典故主流的转变,桃源取代了天台。这一转变对历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刘阮的故事被戏剧家改编成剧本在舞台上频繁上演。
【出典】
1.唐·王之涣《惆怅诗》诗十:“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
2.五代·王松年《仙苑珠编》卷上:“刘晨阮肇,剡县人也,采药于天姥岭,迷入桃源洞,遇诸仙,经半年却归,已见七代孙子。”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台州•〈景物〉上》:“桃源,在郡圃,守黄 植桃百馀,盖仿刘阮故事。有诗云:‘本自深山老圃来,偶分符竹到天台。漫山幸可容桃李,莫待刘郎去后栽’。”又《景物》下:“刘阮洞,在天台县西北二十里。汉永平末,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失道,见桃食之,觉身轻,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子方笄,笑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见《续齐谐记》。”
4.注:剡县即今浙江嵊县。天姥岭山名,在今浙江省江嵊县新昌县之间。桃源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及其“桃源洞”,在当时的武陵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境里,与此不同。
5.注:守,郡中的太守,为一郡的是高军政长官。
6.注:失道,迷路。浒,水边。笄,女子16岁谓及笄年纪,说明已成年了。
7.注:谢去,辞去。七世,七代。续齐谐记,书名,南朝·梁·吴均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