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节起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期是用来祭拜龙祖,祈求福祉和驱邪的节日。节日习俗包括食用粽子、驱赶疫病和瘟神、划龙舟、悬挂香草(如菖蒲、艾草等)。
2. 端午节最初是由上古先民设立,用于祭拜龙祖和祈求福祉的节日。后来,由于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开始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同样,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3. 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他的身体被用革制的酒器裹住投入江中,这与粽子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在吴越地区,伍子胥也被视为涛神。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活动——赛龙舟和吃粽子,通常与龙有关(参考闻一多的《神话与诗》中的《端午考》),这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4.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历史人物,这一说法根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和宗檩的《荆楚岁时记》得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观点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或介子推。在历史的发展中,许多传统节日都被附会上了某些传说作为起源。
5. 然而,经过实际的考察,这些故事和传说远晚于节日的诞生,是后来人为构建的。由于近代之前对历史考证的不足,导致许多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出现。而这些说法中,纪念屈原的影响最为广泛。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