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向递交起诉状后,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会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并给被告15日的答辩期。收到被告的答辩状后,会在5日内将答辩状发送给原告。
从司法实践来看,一般情况下,在立案之后一个月内安排开庭的几率比较大,这个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因为会根据本院的案件数量、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等情况自行安排。但是,如果联系不到被告,就会公告送达,公告期为60天,公告期满安排开庭。
一、民事案件关于立案开庭时间的相关依据是什么?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人民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审理。
人民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人民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批准。综上所述,民事案件立案之后多久开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限之内,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繁忙情况及法官的排期情况进行开庭时间的安排,本文给出了依据律师实际操作经验判定的立案之后开庭时间,供当事人参考,在确定审限的前提下,当事人立案后,应耐心等待安排,同时按要求补齐相应材料。
二、我国民事起诉流程多久立案
从向递交起诉状那天起,必须在7日内决定立案或不立案。一般只要起诉状上写明原被告、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属于该管辖,就会立案。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必须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不答辩的不影响审理。开庭前,会提前3日通知。这期间,如果对方申请延期审理,或认为有必要追加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等,都会影响最终开庭的时间。
当庭宣判的,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一审案件一般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的话3个月。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