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定内审立项的目的、范围和时间:明确审核对象的范围,可以分别考虑对各管理要素分别开展审核或一次性进行全面检查。在审核计划中给出审查的具体目标,例如“研究员是否严格按照SOP操作”、“生产产品充分遵从批次记录”。同时也要确定内审的时间,确保个别过程或岗位的多种问题均在内审中有机会被揭示,尽可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内审的范围应覆盖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其他与企业经营运营密切相关的系统。
2. 制定内审计划和内审手册:在确定内审目的、范围和时间之后,需要进行内审计划编制。该计划按照内审标准的要求、取决于审核对象和模式设计,制订内审手册。手册中应包括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审核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审核的材料、证据、记录等;审核结果和报告编写;审核程序评估和纠正措施的执行;审核过程中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配合。
3. 开展内审:依据内审计划和内审手册,确保每项管理要素都予以审核。在审核中,应该注重事实证据的收集。可以从人员、设备、环境、工艺等方面进行查证,通过信件、图片、录像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掌握审查对象有关情况。核心工作在于解决问题,对所有不符合标准、存在风险、影响促销、质量和环境标准的问题要及时记录、跟踪、分析、纠正。
4. 内审总结和展望:企业内审结束后需要进行内审总结和展望,制定纠正措施和时间计划,权衡好成本与效益之后实施。同时应加强内审报告的编制。内审报告不仅汇总整个审查结果和问题纠正措施,也是内部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
此外,企业内审应该注重以下三点:内审人员应该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确保他们审查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加强内部沟通交流,建立内部的信息沟通平台,将所有相关部门、员工协调起来,香评议和讨论合法手段;继续深入了解标准规范,更新内审手册。
总之,认真开展企业内审,对于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加强人员素质、维护社会公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希望各位从事内审工作的朋友继续努力,为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