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梅雨季节形成的原因。
2024-11-06 06:02:04 责编:小OO
文档


一、在地区,五月至六月经由冬季东北季风转为夏季西南季风的时期,人们称之为梅雨季节。
二、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空气常常力量相当,导致气流交汇的梅雨锋面呈现近似停滞的状态。锋面南侧,南方的暖湿空气在锋面上升腾凝结形成云层,并沿锋面呈带状分布。锋面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持续性的降雨,有时对流强烈,甚至引发洪水。
三、梅雨季节的降水对于水资源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南部地区来说,冬春季节干燥,梅雨能够缓解旱情。如果梅雨不明显或缺失,可能会导致干旱问题。
四、梅雨的名称历史悠久,汉朝时期已有记载,古时称之为“黄梅雨”。许多古代文献中的描述与梅雨发生的时间有关,如晋代称“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唐代有“梅实迎时雨”,宋代有“梅子黄时雨”,还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等。这些记录表明,梅雨因发生在梅子成熟期而得名。
五、此外,由于梅雨期间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物品容易发霉,因此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说法,故梅雨又被称作“霉雨”。
六、在我国江淮地区甚至日本东南部,每年6月至7月常出现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即梅雨。梅雨期间,江淮地区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以上,因此也被视为江淮地区的雨季。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至北纬34°之间的江淮流域。
七、梅雨天气的主要特点是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降水多为连续性。由于雨带往返移动且多锋面气旋东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出现区域性大雨或暴雨。
八、正常情况下,每年6月中旬,从春季江南连阴雨转为江淮梅雨期,东亚环流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入梅前,高压脊位于亚洲西部或欧洲东部,低压槽位于欧亚两侧沿海地区,东亚上空有南北两支西风急流。入梅开始时,西风带槽脊出现暂时的“凌乱”状态,但不久便形成较稳定的梅雨期的长波型式,在东经130°~150°范围内出现鄂霍次克海高压,其两侧分别在东经100°和180°地区为两个稳定低槽,乌拉尔山地区仍被阻塞高压控制。南支西风急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南亚上空出现东风,西南季风爆发。同时,不时有中高纬度的冷空气经河西或华北进入黄淮地区,冷空气与已北上的西南气流交汇,形成江淮地区至日本一带较持久的锋带和阴雨天气。当梅雨锋形成后,从西向东移动的小波动使锋带上出现一些较小的气旋,气旋经过的地方雨量较大。7月中旬以后,西风带再次向北推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跃过北纬27°,地面锋面雨带北移至华北地区,梅雨结束,江淮地区步入盛夏季节。
九、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梅雨季节的雨量是否适中,直接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民间有“黄梅无雨半年荒”的说法。每年梅雨的长短、开始时间的早晚、降水量的多少、雨带位置各异,这取决于亚洲大气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位置以及季风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副热带高压较强且迅速北移,则可能出现“少梅”或“空梅”,易导致干旱;反之,如果梅雨期间冷空气特别强,使雨带仍停留在华南,则会造成晚梅或梅雨中断。因此,江淮地区发展生产时,必须依据梅雨天气的变化规律,既要进行排水防洪,也要注意水源的保持和灌溉,以防旱灾。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