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是有机整合理论
2024-11-10 20:40:33 责编:小OO
文档
有机整合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子理论。该理论认为,面对一件与个体完全无关的事情,个体的行为开始于一种无动机状态,个体可能做出行为也可能不做出行为,即使做出行为,其卷入程度几乎为零,这种行为被命名为“去动机性”行为。在去动机性行为中,个体感觉不到胜任感,也不急于了解行为的后果。“去动机性”的另一个极端是内部动机。在内部动机驱动下,行为是高度自主的,个体能在行动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相对于去动机性行为和内部动机行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外部动机驱动的行为。因此,有机整合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一个由两个极端构成的动机内化连续体。
有机整合理论进一步揭示,在动机内化连续体的一端,个体的行为受内部动机引导和调节,奖励随着行为的产生而同时得到满足;在另一端,行为和奖励互相分离,即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无法体验满足感,其行为只有在目的达到之后才能得到奖励。在两个极端的中间,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动机的引导和调节。研究者认为,根据个体在行动时候感受到的自主性的不同,存在四种不同整合程度的外部动机调节形式,即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

具体来说,外在调节是自主性最少、水平最低的调节形式,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
内摄调节,指个体为了摆脱内心的焦虑或愧疚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而采取行动,行为部分而非全部为个体所接受,其行为压力来自个体的内部。如有人捡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是因为害怕受到良心的谴责;某些学生刻苦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很重要,而仅仅是为了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能力。
认同调节,指个体由于认识到某种行为的重要价值,将它作为自我的一部分来接受,从而实施某种行为。如一个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意识到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就会非常努力地去学习英语。整合调节,是一种完全内化的外部动机作用形式,主体不仅认同某种行为的重要价值,并把它纳入了自我信念的一部分,从而自主地实施某种行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行为才是自我决定的。
有机整合理论突破以往将动机区分为内在与外在的二分方法,创造性地根据自我决定的程度将外部动机划分为外部调节,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并引入内化概念,提出四种外部动机处于内化程度不同的连续体上,整合动机内化程度最高,因为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而被称为自主性动机,其作用效果相当于内部动机。有机整合理论的提出为通过外在环境因素干预个体的外在动机提供了思路,即干预外部动机的内化调节。它弥补了社会评价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更多行为往往并不是由于内部激励而产生的问题,回答了外部动机如何转化为内部动机,或者外部激励产生与内部激励相似的理想效果。
有机整合理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促成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即让大学生在各种干预力量的影响下,把外在的价值规范转化为主体内部信念的一部分,内化的价值能够促使他们自主地作出价值行为。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先了解并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实现机制,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有效地促成这种转化。而有机整合理论关于个体外部动机内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外部动机内化的角度探究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及实现路径。
(一)以大学生现有的价值内化层次为教育的生长点

根据有机整合理论,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内化会出现几种不同程度的整合,对行为起到不同层次的调节作用。教育者首先要清楚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群体特征,他们普遍处于哪个内化层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家庭背景会有怎样的差异,并深入探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些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教育方案。
1.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调节。指的是大学生为了得到某种奖励或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做出价值行为,其价值行为受到行为结果的直接影响。该价值观所引导的行为的心理卷入程度非常低,其稳定性和持续性也是有限的。对于处于这一层次的大学生来说,外部的奖励或惩罚的增强会进一步地强化这一机制,因此,教育者要创设适当的教育情境,弱化外部的强化机制,引导大学生价值澄清,着力于让学生理解并领会一些核心价值观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2.核心价值观的内摄调节。当大学生对一些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时,他们的价值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内心的焦虑和内疚感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做出的,这种行为并非真正自主。对于处于这一层次的大学生来说,教育的关键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降低他们内心焦虑感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价值的本质,并适时给予一定的外部强化,巩固其价值认可。
3.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节。内心已认可某些核心价值规范的重要性,但这种认可大多来自重要他人的影响,这种情形下的价值行为往往缺乏坚持性和深刻性。对于这一部分的大学生来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那些已得到他们认可的外部价值规范成为他们内部信念的一部分。教育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自我经验的理解、发现过程中,增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尽可能多地创设价值实践情境,让大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转化为个人的价值信念。
4.核心价值观的整合调节。这个时候,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内部信念的一部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真正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走向了“认同”,做出的价值行为完全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由于已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现实生活中他们也能超越学校中接受的理论指导与社会体验的经验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也正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所在。
(二)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性需要为教育的着力点
根据有机整合理论,行为主体的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的满足会极大地促进价值内化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注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用贴近生活的,甚至是学生身边的各种人、物、事件来引导学生的价值澄清,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重构价值。

1.关注大学生的胜任需求,做到价值引导目标的现实化。根据有机整合理论,任何不能胜任的价值观,其内化就失去了立足点。况且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本身就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价值引导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价值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否则即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价值认识,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催生价值行为。其次,价值内化的实现必须靠人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所认可的价值观才可以达到,否则就是虚幻的、空洞的、口头的。因此,学生在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后,教育者要促成他们通过自己经验的或实践的检验,从而真正接受这些知识,并把价值重要性认识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表现出自主的价值行为。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胜任体验,把学生践行价值观方面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象征,并为此而欢欣鼓舞,从而逐步促成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
2.关注学生的归属需求,做到价值引导过程的情感化。有机整合理论强调,行为主体归属感需求的满足是实现其外部动机整合调节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强调价值引导过程的理性诉求,还应重视价值引导过程的情感诉求。大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步入社会,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非常敏感,渴望得到社会及重要他人的认可,并开始关注和调整自己个性中的优点和缺点。教育者应合理把握学生的这种强烈需求,在教育过程中着力于创设一种接受氛围,让价值引导过程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引导其鉴别和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主动探索并做出正确选择。
3.关注学生的自主需求,做到价值引导方式的自然化。根据有机整合理论,自主是整合调节的核心和本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需求并予以合理的满足,将有效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内化进程。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避免强制性的价值灌输,强调教育双方双向互动的自然成长过程,通过活动和交往协调各种矛盾;强调尊重大学生对价值的自主选择、重构和创造,促成大学生价值自主性的树立;强调和谐教育情境的创设,在开放和宽容中加强价值的筛选和滤导;强调价值构建过程的长期反复性,持续反复地引导大学生自主体认和价值践行。
参考文献
毛成.《有机整合理论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11期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