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吊审"一词频繁出现,它指的是在提审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审讯方式。最早记载于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提审尹病愈升堂,正欲吊审秋公之事,这表明"吊审"在古代司法审判中占有重要地位。
“吊审”一词在《古今小说·杨越国奇逢》中也有出现,文中提到:“事有可疑,你明日再行吊审,我在屏后窃听,是非顷刻可决。”这表明在古代,"吊审"常用于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审问,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另外,"吊审"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中也有提及:“是晚北王吊审无供,赖得天父劳心,复又下凡。”这里,"吊审"不仅用于审问,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认为神灵可以助其查明事实。
而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中,也有“一经吊审起来,各位都是窝家”的记载,这说明"吊审"在当时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与者的身份也显得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吊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讯方式,在古代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司法的严谨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正审判的重视。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