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扶危救困"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帮助处境艰难之人的高尚行为。这种行为在元朝无名氏的作品《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其中有句:“今日箇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同样,《活拿萧天佑》第一折中也提到了这一美德:“你是那调和鼎鼐庙堂臣,扶危救困安邦器。”这里的"扶危济困"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与鼓励。
到了明代,这一理念被《水浒传》第三八回所提及:“多听的江湖上来往的人说兄长清德,扶危济困,仗义疏财。”这句话中的"扶危济困",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在乱世中的正义之举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清代的钱泳在他的《履园丛话·杂记上·戒杀放生》中,进一步强调了"扶危济困"的重要性:“要之扶危济困,是君子之存心。”这表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是每一个有道德、有良知之人的应尽之责。
郭沫若在《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各尽所能足以滋乳生生,我们各有理性天良足以扶危济困。”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良知。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