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详细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原文中提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推广光明正大的品德的人,首先需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志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志真诚,首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思想才能端正;思想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品德修养好了,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和平。
这段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倡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于道德与政治的深刻见解。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