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
2024-11-30 23:33:32 责编:小OO
文档

立春:春季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标志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进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各异,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雪渐少而雨渐多。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对油菜、冬麦返青生长十分重要。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已是一派融融春光。
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时节,除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枝芽纷繁,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清明: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粒行籽实开始饱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芒种: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这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大暑:“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处暑的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尽管如此,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意义,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与自然规律的密切关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