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车间安全风险研判应该有什么标准
2024-11-30 00:56:34 责编:小OO
文档

在车间的安全风险研判中,计划系统的风险原因分析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安全意识淡漠,自我行为约束不强,一部分站助调对调车作业不够重视,导致作业中注意力不集中、麻痹大意,简化程序甚至违章违纪。此外,调车作业通知单的记事栏不完全,漏越区、扣修等事项未注明,这在衔接多方向的车场中尤为突出,可能导致列车开行车次与运行方向不符,或者漏发、错发施工限速命令等。

其次,现场管理控制薄弱,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各工种之间的衔接存在很大的缝隙,影响调度工作效率。这反映了控制失效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前控制的意识。在编制调车计划通知单时,缺乏对车流变化及交接口情况的精确掌握和缜密分析,导致运行秩序混乱,有时甚至造成违编,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再次,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高素质行车调度人员短缺。尽管行车业务可以在理论方面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进行强化,但缺乏现场实际操作经验,加之对规章的理解不足,导致实际作业能力不足,处理问题时凭主观臆断,缺乏对行车安全工作中各种危害的发生特点及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作业中存在盲目性。对于新设备的操作也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造成了对新设备掌握不好,旧设备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计划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也应随之改进。首先,加强相关安全教育,增强调度人员的防范意识。在思想文化层面,要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把管理的有限性和文化的无限性结合起来,把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能动性结合起来,用先进的安全观念、安全知识、行为方式,培育有现代素质的人,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在实践中,应经常性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如安全例会、广播、视频、黑板报、简报、学习专题、经验交流会、事故现场会、展览等,营造浓厚的安全宣传氛围,使员工能全面熟悉、掌握安全知识。

其次,健全工作现场监管,确立良好的“事前控制”。现场监管是确保相关落实的最后一道屏障,有效的现场监管措施需要不断创新的监管的保证。监管部门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的创新改善监管,彻底清除滞后性的经验型监管模式,从监管层面加强行车调度工作的安全基础,戒除“形式主义”等非实际落实的监管现象,从而加强监管的督促作用,保证行车安全。正确掌握现在车,车站调度应随时掌握车站的现在车数及其停留地点,其中重车应分去向,空车应分车种。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