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虞叔有玉,虞公求旃。虞叔弗献,悔之,言:“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虞公又求其宝剑,虞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把宝玉献出去了;然而,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收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内容,古人写书不易,字少而言精,《尚书》微言大义,而《左传》却更具有故事性,几百字就能交代出一个故事的完整脉络。
《左传》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年代为主线,确立了编年体史书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年代之下顾及事件发展的始末,已经具有了纪事本末的端倪,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春秋》的内容过于简短,行文过于枯燥,如果没有《左传》的补充,后世人们了解春秋史是非常困难的。
《左传》以时间作为发展脉络,更奠定了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基础。《左传》一改《春秋》死板的流水账式的记史风格,采用更生动、更系统、瞻前顾后全面交代事件的编纂方法,也给后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提供了效法的样板。它对后代《史记》《通鉴》等经典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左传》并非是纯粹的道德说教,除了“经”的层面外,还包括“史”的层面,从而呈现出“经”与“史”的杂糅。我们不难在《左传》里发现它精妙地融合了看穿现实厉害的严苛计算和理想化的道德说教。
既把往事和先前的文本视为当前行为的指导,又充满着呼唤变革、赞赏权变的声音;既有赞成君主与贵族掌管更大权力的议论,又展现了反对者的立场;对于战争既有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又存在着道德化、仪式化的视角。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