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县人也。幼时,其父苏洵远游,母程氏亲自教其读书。每当听闻古今兴衰成败之事,苏轼皆能概括其概要。一日,程氏读《后汉书·范滂传》,叹曰:“吾儿若能为范滂之流,顾吾岂不能效范母之义?”苏轼闻言,答曰:“儿若能效范滂,母必亦效范母。”
及至苏轼赴徐州任,见曹村决口,洪水泛滥,将淹梁山泊,又将溢南清河,水已浸城下。若不速为,城将败矣。富民们纷纷出城避水,苏轼见状,谓众人曰:“富民们出城,民心必动摇,吾尚在,何人守城?若我出城,谁为我守?”于是,将富民们重新赶回城中。苏轼至武卫营,呼卒长曰:“河水将冲城,事甚急,虽禁军亦可为吾尽力。”卒长闻之,答曰:“太守不逃,吾辈何惧?愿为大人效命。”于是,卒长率领众人,手持畚锸,出城筑堤,自戏马台起,直抵城门。雨日夜不停,城终未沉。
苏轼居其上,路过家门而不入,命官吏各守其地。堤筑成后,又做木岸以防水再至。朝廷闻之,甚是赞赏。
苏轼坚守城池,身先士卒,以己之身,保一方平安。其情其义,令人钦佩。此番事迹,流传后世,成为一段佳话。
苏轼之母程氏教之读书,使他自小便有远大志向。苏轼以范滂为榜样,誓言效仿其为人。苏轼在徐州时,面对洪水泛滥,他不仅坚守岗位,还亲自组织民众抗洪。他的勇气和决心,不仅保护了城池,也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苏轼的这些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的责任感,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风骨。在面临危机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
苏轼不仅在徐州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也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士人应有的风范和担当。
苏轼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卓越、坚持正义的一生。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更在政治和军事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苏轼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