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里与动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情由,充当宾语。
分析一下:
“此臣之所以后”:这是我落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此”谓语“乃(省略)”宾语“后”。由于“后”是动词,不能做宾语,加上“所以”组成名词性词组,可以做宾语。翻译时,可以译为“落后的原因”。
举例:
《史记·卫康叔世家》:“……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这句话中的“兴”、“亡”都是动词,不能做“问”的宾语。而“所以兴”、“所以亡”变成了名词性词组,可译为“兴的原因、亡的原因”。
(补充)文言文不能这样表述:此乃臣落后之缘故也。
在古文中,“所以”与动词结合使用,形成名词性结构,其主要功能在于表示原因或情由,特别是在句子中充当宾语的角色。这种用法在理解古文时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通过“问其所以兴,所以亡”,可以看出“所以兴”和“所以亡”实际上是指“兴的原因”和“亡的原因”。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汉语的精炼和深奥,也为我们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直接用“此乃臣落后之缘故也”这样的表述,在文言文中可能会显得不够准确和自然。因为在文言文中,直接用名词短语来表达“原因”或“缘故”的方式更为常见和妥当,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原因或情由。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