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里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释,仅要词条解释,必须简单明了!
2024-11-30 00:09:25 责编:小OO
文档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进而治家,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修己安人,顾名思义,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礼”,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

大学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

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