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生百态,我们怎样做个新世纪的人才?
2024-11-30 00:18:25 责编:小OO
文档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这是世纪之交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综合当前各媒体的报道,所谓跨世纪的人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这意味着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广,文理结合,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例如,日本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

二是具有优秀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所谓全面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即必须具有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再是“统一分配”包打天下了。这种就业机制的根本性的变化,对高校招生工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看重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一些著名公司几乎每年都“锁定”北大、清华等名校进行招聘,而对招聘对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潜质”、“创造性”、“应变能力”等等。

以上海大学为例,其在招生考试中采用了新的方式: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填报具体专业。学生进校两年内,基本不分专业,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面。第三年起,至少50%的学生可以在学院内或系内任意选择自己喜好的专业。

这种“宽口径”的招生方式减少了考生选择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在一、二年级强化数理化和文史哲、计算机、外语的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学校而言,此举使学校对两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更为准确,摸准社会脉搏,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结合得更为紧密。

随着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知识经济正向我们呼啸而来。在这个社会里,科学技术成为保证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若想使科学做到可持续发展,其保证乃是人才。

无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的世纪。只有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国家,以及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新世纪中获得青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