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人体常见的症状,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感染(细菌、病毒或支原体感染等)、结缔组织病(胶原病)和恶性肿瘤等。虽然发热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恢复,但过高的体温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因此,当体温超过40℃(尤其是儿童超过39℃)时,应及时使用退热药物,并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会显示出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被称为热型。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包括:
- 稽留热:体温持续维持在39~40℃以上,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均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迅速降至正常,随后又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再次升高,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这些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然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解热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此外,个体反应的强弱也会影响热型的表现,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能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