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简述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异同。。急求。。急急急!!
2024-11-30 00:54:55 责编:小OO
文档

局部电位描述了细胞在阈下刺激下的反应,表现为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去极化或超极化,取决于膜通道的开放程度。局部电位的形成不消耗能量,由离子顺着浓度差流动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但与膜两侧的离子浓度无关,这表明局部电位并非“全或无”式的。局部电位具有可叠加性,即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叠加可导致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从而触发动作电位。此外,局部电位仅能以电紧张方式扩散,其影响范围有限,随扩散距离增加而衰减。

动作电位则是一种在阈上刺激下发生的快速、可逆且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电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峰电位组成。动作电位的形成需满足特定条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随膜电位变化而变化,且必须受到阈上刺激。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始于膜部分去极化,随后Na+少量内流,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Na+内流增加形成正反馈,使膜电位迅速达到Na+平衡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水平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动作电位的幅度受细胞内外Na+浓度差的影响,Na+通道被阻断或细胞外Na+浓度降低会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简而言之,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在于:局部电位是阈下刺激引起的微弱电变化,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具有可叠加性和电紧张扩布特性;而动作电位是阈上刺激引起的快速可逆且可传播的电变化,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形成过程包括Na+内流和K+外流。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在生理过程同作用,确保细胞信号的有效传递。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