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北方为什么年年干旱少雨?
2024-11-30 00:54:42 责编:小OO
文档

极涡偏向美洲一侧,导致本月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极涡中心位于美洲北部75°N、70°W附近,中心强度5400gpm,较常年平均略强,且有50gpm的负距平区相伴。而极区反为高压脊所取代,并有120gpm的强正距平区相配合,这种环流分布特征说明,该月冷空气的势力西半球偏强于东半球,亚洲的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

亚欧中高纬波动偏弱,图3表明,高纬的4波中有3波位于东半球,使得东半球3个波的波长相对较短,波振幅偏小,难以构成明显的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换,冷空气大多在高纬向东移动,难以南切到较低纬度。这种不均匀的波动分布,使得造成本月北方降水偏弱。

西半球的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呈经向型分布,对应的波动振幅也大,美洲的冷暖气流交换也相对剧烈。而东半球则呈纬向型带状分布,60~65°N、10°E~180°为带状负距平区,40~50°N、40°E~180°为正距平区,30°N附近、60°~140°E范围又为负距平区。这种正负相间的带状距平分布特征说明,在高纬度锋区上的冷空气是沿纬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动形式向东传播,很难越过50°N附近这一西风屏障到达较南纬度。

副热带高压偏东,常年平均副高呈带状分布,而今年8月则呈块状分布,脊线(110~150°E)较常年偏北,位于31°N附近(常年平均27°N),西脊点在135°E,较常年(123°E)偏东达12个经度。这又是本月我国北方降水稀少的一个原因,也是热带气旋活动偏少的原因之一。

季风槽和热带辐合带偏弱,常年平均图上,表征印度季风低压的5840gpm闭合线囊括了印度半岛大部和孟加拉湾大部海域,而今年8月,该低压异常偏弱,低压区直径范围竟不足10个纬距。如此弱的季风槽又无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的支持引导,难以将孟加拉湾或南部海面上空的水汽长途跋涉输送至较高纬度地区。

环流演变特征与我国天气,月初,欧亚中纬度三波型环流维持了近一周,上旬中期,随着欧洲阻塞高压的减弱西退,和欧洲北部小槽的东移发展,乌拉尔山地区的高压脊在旬末发展起来,同期,9906号台风在朝鲜半岛登陆,之后东亚大槽减弱,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成带状后打通,整个欧亚呈两槽一脊环流型,我国处在东高西低形势之下,乌拉尔山脊前的西风槽开始建立,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为我国北方地区带来了入夏以来最明显的一次降水过程。

中旬,欧亚的两槽一脊型环流稳定了近一旬,呈东北西南轴向的高压盘踞在渤海湾附近达一周之久,致使华北、黄淮等地长期处于干旱无雨状态;中旬后期,欧亚地区环流逐渐变平,在这近纬向的气流中,有一短波槽自附近向东传播,给江淮以北大部地区带来了一次降水过程。

下旬前期,欧洲有西风槽东移,乌拉尔山地区高脊发展,贝加尔湖以东高压脊也随之发展,欧亚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下旬末,北方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南方也随着9908号台风及其减弱后的低压东移入海以及两次冷空气南下,出现了两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