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全面把握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2024-08-30 05:50:17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在灾害管理方面建立了专业性的防灾减灾机构,如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形成了各部门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的模式。然而,这一模式趋于分散管理、单项应对,相关组织机构职能与权限划分不清晰,应急响应过程往往是自上而下地传递计划指令,是被动式的应对。
2.改革开放后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的风险越来越不确定,单一灾种应对的模式已经有些为力。因此,我国成立了多个议事协调机构,每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还会临时组建一些指挥部。虽然这些议事协调机构和指挥部的建立增加了协调应对能力,但基本上没有摆脱单灾种应对模式。
3.2003年至今: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