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和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国防 新中国在成立之时,就向世界宣告了自己防御性的国防。当时面临内忧外患,存在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现实威胁。中国采取了向以苏联"一边倒"的外交,确立了以巩固国防、反对侵略、结盟苏联、争取和平为核心的国防,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党提出实现现代化国防的国防建设总目标,提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1956年3月,确定了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以美国为主要作战对象,立足于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可能向中国东部沿海实施突然的战略进攻。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由于安全环境的急剧恶化,军事战略的重心开始转到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基点上来,准备应付最困难的战略情况,准备帝、修、反一齐来,立足于两面以至多面作战。进入70年代,军事战略的重点是防御苏联的大规模入侵,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为主要战略方向。国防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全国性战备工作,对于应对外部严峻的军事威胁和慑止可能的全面侵华战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国家和长期处于临战状态,既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也制约了国防和的长远发展。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