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煤矿发展十大节点是什么
2024-09-07 00:07:48 责编:小OO
文档

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煤炭产业力度不断加强。具体如下:
1、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湖南、广西逐步下降: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2、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3、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10.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4、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5、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在国际上,大部分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一一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一一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充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一一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6、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推进制度创新: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7、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力会越来越差: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
8、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9、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10、国家煤炭产业力度不断加强。新时期国家将密集出台有关煤炭产业,煤炭产业的总体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取向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能力: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煤炭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四是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五是开发利用煤层气,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七是发展高效煤炭转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