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是我国正史之一,其中《后汉书·志·五行》专门记载了各类自然灾害。针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的水淹七军,正史将其定义为自然灾害。书写正史的史学家们认为,水淹七军完全是由天灾引发的洪水所致,而非关羽故意决堤。以下是正史记载和纠正误区的内容:
1. 汉水流域的受灾老百姓们:当时,整个汉水流域的老百姓都受到了灾害的影响。他们清楚这是一场广泛受灾的天灾,而非人为水攻。这一点从《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2. 关羽身边的将士们:关羽待人宽厚,其将士们对他十分忠诚。在关羽第二次被俘前夕,将士们几乎全部投降了东吴。他们知道关羽对士大夫们很骄横,为人处事很无礼。假如关羽确实率军决堤,将士们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当时的各国史官都知道关羽没有决堤,这也就导致了正史《后汉书》将此次水灾归类为自然灾害。
在此,不一一列举当时的史载。只知道关羽有“大船”,而于禁等魏国则不得不“禁与诸将登高”。实际上,直到明代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关羽一直被称赞为勇武、义气的象征,而并不善于谋略。在明代《明实录》中,甚至记录了朱元璋评价关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万人敌。
总之,《三国演义》中关于水淹七军的描写与正史记载有较大出入,尤其是与《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中的“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记载相冲突。正史将水淹七军视为自然灾害,而非关羽的预谋。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