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何谓夜惊症,应怎样防止发作?
2024-12-26 05:58:22 责编:小OO
文档


婴儿时期的孩子在睡熟的过程中,表情丰富多变,有时皱眉头,有时咧开嘴笑了,形态各异,显得特别可爱,这种表现通常被称为“睡婆婆骄”。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4~5岁时,他们可能会经历一种现象: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或双眼紧闭,甚至一下子坐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表情显得非常紧张。这就是“夜惊症”。

夜惊的发作通常发生在入眠后的半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发作时,孩子会突然惊醒,表情惊恐,双眼凝视,意识模糊。有时他们会喊叫出类似野兽的声音,或者呼救命,甚至说出一些骂人的话。他们的身体也可能会突然坐起或站立,做出一些无目的的动作。此时,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兴奋度极高,心跳可能达到每分钟100~200次,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瞳孔散大,面色苍白。但整个发作过程通常只有几分钟,当时很难唤醒他们。一旦发作结束,他们便会再次沉睡。

当夜惊发作时,脑电图上会显示由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睡波型转变为类似醒觉波型。这一现象表明可能是大脑的觉醒机制存在缺陷。夜惊可能与睡行症有相似的病理机制,在病因学上都应考虑遗传和发育方面的因素。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夜惊的发作频率。例如,有些孩子在白天看过惊险的场景或电视后,在入睡后不久就会出现惊叫和喊叫。

儿童夜惊发作时的恐怖景象往往会让父母惊慌失措。然而,正确的做法是冷静地不惊动患儿。如果采取拍打、呼唤等激烈措施,反而可能加重和延长发作。因此,应让孩子在发作时保持安静,片刻后他们便能继续入睡。对于少数可能发生意外的患儿,也应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夜惊的发生并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需要注重睡眠卫生。让孩子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在孩子上床睡觉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灯光柔和不刺激眼睛。晚饭不宜过饱,睡觉姿势要正确,避免手压住胸口等。总之,让孩子在睡前放松身心、情绪稳定是消除夜惊哭叫的最佳方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