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揭秘:宋朝的武科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2024-12-26 05:19:47 责编:小OO
文档


1.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在继承唐代武举的基础上,建立了武科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整合和创新,使其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军事教育制度。
2. 唐代武举是通过地方各州和县的公开考试来选拔军事人才,考试内容包括武艺和学识的测评。武艺方面的考试项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翘关、负重和身材之选。
3. 北宋武科在考试内容和程序方面进行了改善和增减。除了要求考生具备精湛的武艺,还要求有丰富的武术理论知识素养,以选拔出文武兼备的人才。取消了翘关、负重、身材等项目,并增加了刀和等多种兵器技艺。
4. 北宋武科增设了武术理论考核,并编订了专门的武学教材《武经七书》,这对提高武举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5. 在学员方面,宋太祖最初求才心切,导致武科学生良莠不齐。后来,各级武学加强了对武学生源的资格,要求文武兼备。
6. 北宋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核制度,有利于民间习武风潮的形成。
7. 报考武科的学员可分为三类:三班使臣、不曾贪赃枉法的平民和文武官没有犯罪的子弟。这使得考生的应试资格更为宽泛,有助于朝廷广纳贤才和民间习武风潮的形成。
8. 到了宋仁宗年间,北宋与西夏爆发大规模战争,多次惨败引发有志之士的忧虑,主张加强武学培养,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增强作战能力。
9. 庆历三年,宋仁宗曾下诏于武成王庙建立武科,但因重文轻武之风影响,入学者寥寥无几,不到3个月便罢除武科。直到熙宁年间,王安石主张恢复武科,并将其列入官学教育。
10. 北宋中后期,长期武备不振,多次罢武举一科,导致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南宋建立之初,朝廷屡感于将帅之才缺乏,于是在绍兴十六年复建武科。
11. 南宋时期,虽然朝廷对武科的重视力度比北宋时期更大,但由于南宋初的社会动荡,武科效果并不理想。
12. 两宋武科虽然没有挽救王朝的命运,但其文武兼修的制度在古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其影响力延伸到了后世的很多武校、军校,不应被后人遗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