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端午节在我国的发展史。
2024-12-26 05:33:48 责编:小OO
文档


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五月五日已被认为是“恶月”“恶日”,各地已有不同的庆祝习俗。到了战国时代,南北方的风俗开始融合。秦朝统一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端午节的风俗在此基础上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更加重视端午节的“辟兵缯”习俗,使用五色丝线制成日月、星辰、鸟兽等形状,上刺文绣、金缕,称为辟兵缯,或称长命缕或续命缕。隋唐时期,端午节的风俗形式继承了前朝的传统,但性质上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描述了唐代皇宫端午日的盛况。民间也有类似的风俗,如《酉阳杂俎》记载的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以及长命缕。唐代端午龙舟竞渡也非常盛行。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的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合泥作张天师、射柳之俗等。宋代汉族的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明清时期,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形式变化不大,但规模更加盛行,尤其是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此外,端午贴天师符的风俗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近现代,端午节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