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明清杂剧是怎样的状况?
2024-12-30 09:55:36 责编:小OO
文档


元代后期,统治者逐渐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杂剧作家队伍的成分、境遇、心态有了很大变化。当年的剧坛宿将渐渐老去,新染指杂剧的文人既无前辈们的坚韧老辣、落拓不羁,又无“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压抑感和紧迫感。他们往往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是到历史故事中去寻找题材。不是通过历史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而是借历史表彰、赞美孝夫节妇、忠臣义士、圣主贤臣。爱情婚姻剧的数目也还不少,但多半描写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大大减弱了。与此同时,前期已初露端倪的山林隐逸、神仙道化剧增多了。内在生命力的空疏枯萎导致外部形态的僵化凝滞。元末以后的杂剧,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因袭模仿、雕琢矫饰之病。
进入明代,统治者大兴,力倡程朱理学,规定“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士子必读教材,强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诗坛上出现了、的“台阁体”。杂剧创作进一步宫廷化、贵族化。明初的杂剧作家队伍,主要是藩王朱权(宁献王)、朱有炖(周宪王)及周围御用文人。作品主要是神仙庆寿、美人赏花、金童玉女、月令承应之类。少量的水浒戏、妓女戏也被阉割、削弱了积极的社会内容。此期的杂剧代表作是朱有炖的《诚斋乐府》,流行颇广。
明中叶,王九思、康海、徐渭的出现,为日渐衰颓的杂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王九思的《杜子美沽酒游春》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借杜甫之口痛骂时相,“词气雄宕,固凌厉一时”(王骥德《曲律》)。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取材于马中搏兄锡的寓言小说《中山狼传》,搬演妇孺皆知的东郭先生救狼却险些被狼吞吃的故事。据传有所影射,但客观效果已远远超出作者的创作动机。这出寓言剧的意义不在于抒一己之愤,或鞭挞某个忘恩负义之人,而在于总结同势力斗争和银数的经验教训。说明对不能有丝毫的怜悯和慈悲,必须除恶务尽。此剧结构完整,情节紧凑,曲白生动,在典雅骈俪之风笼罩的杂剧剧坛上,显得十分清新可喜。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又号天池生,字画常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聪颖早慧,才思超逸,放达不羁,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文士,一生坎坷,被人誉为“旷代奇人”。他“行奇、遇奇、诗奇、文奇、画奇、书奇,而词曲尤奇”(磊砢居居士《四声猿跋》)。他的杂剧《四声猿》乃“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王骥德《曲律》)。
《四声猿》包括四个短剧。其中,《狂鼓吏》演祢衡死后,在阴间受判官之请,重拘曹操之魂,重演生前击鼓骂曹的情形。祢衡在堂上傲然击鼓,一一列举曹操罪状,痛骂权奸的狠毒、伪善、狡诈、阴险、沉溺声色、草菅人命、借刀杀人等罪恶。“其辞如怒龙挟语,腾跃霄汉间”(陈楝《北泾草堂曲论》),寄托了作家深沉的哀怨和无边的愤懑。
《玉禅师》将玉通和尚私红莲、月明和尚度柳翠两个故事糅合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暗含着对宗教思想的唤首挑战和批判。曲文幽默,令人叫绝。
《雌木兰》演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立功后回乡,嫁给五郎的故事,塑造了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巾帼英雄形象。嫦娥变金刚,金刚变嫦娥的故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女状元》演五代黄崇嘏女扮男妆,考中状元。她领袖文苑,不让须眉,并在审案中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剧本热情歌颂了古代妇女的聪明才智,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提出挑战。
徐渭还写过《歌代啸》杂剧(一说托名徐渭),演李和尚偷了张和尚的帽子,却让张和尚去顶替奸情罪。州官奶奶因为吃醋,在后堂放火。老百姓点灯救火却被处罚。这是一出具有严肃思想内容的滑稽闹剧,通过荒诞的情节、漫画式的人物,揭露了黑白颠倒的荒谬现实。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谚语形象化。其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笔触,比《四声猿》更为锋芒毕露。
徐渭的杂剧不受北杂剧的局限,曲不分南北,折可多可少,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其笔力雄健,文辞酣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汤显祖称他为“词坛飞将”。
除上述三人的杂剧外,梁辰鱼的《红线女》、陈与郊的《昭君出塞》、王衡的《郁轮袍》和《真傀儡》、徐复祚的《一文钱》、孟称舜的《桃花人面》、卓人月的《花舫缘》等也都是比较优秀的杂剧。
入清,杂剧进一步衰落,但仍不绝如缕。清初,一批由明入清的文士,借杂剧抒发兴亡之感,寄托故国之思。如王夫之的《龙舟会》,吴伟业的《临春阁》、《通天台》,尤侗的《西堂乐府》(包括《读离骚》、《吊琵琶》、《黑白卫》、《桃花源》、《清平调》五种杂剧),都是这类抒情遣愤之作。
乾隆年间,最重要的杂剧作家是杨潮观(公元1712—1791年),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官居四川邛州时,得卓文君妆台旧址,乃建吟风阁,广征文人吟咏其间,且令优人搬演自编杂剧于其中,作为纪念,辑为《吟风阁杂剧》四卷,包括32个短小精悍的单折杂剧,大都取材于历史、神话或当代故事。或歌颂耿介高尚之士.或表扬廉洁俭朴行为,或阐述为官之道,或揭露鞭挞统治者的虚伪、贪婪、霸道,或谴责不义战争,大都具有讽喻劝惩作用。他还特地仿照白居易《新乐府》的作法,在每个杂剧前面附上小序,说明创作动机。他的杂剧结构严谨,文词精炼,案头场上两得其便。32个单折剧之中,常为人乐道的有《发仓》、《二郎神》、《罢宴》、《偷桃》、《荀灌娘》等,堪称清杂剧的压卷之作。
《发仓》演黄门官汲黯往河东抚恤灾民,途经河南,发现当地连年荒歉,百姓忍饥挨饿。驿丞女儿贾王香劝说汲黯从权矫诏,持节发仓,救活了数百饥民。这出戏真切地描写了灾区黎民百姓的痛苦和官差的凶残,提倡当官应与民作主,不要唯上是从,而应权宜行事。
《二郎神》演李冰父子擒龙镇水、为民除害的故事,颂扬了降龙伏虎的英雄二郎神,阐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罢宴》描写宋代寇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辛勤教养,金榜题名,升任相州节度使,黄封紫诰,夫荣妻贵,忘记了过去清贫节俭的生活。为了给亡母庆寿,盛张筵宴,歌舞连宵,奇珍异宝,堆遍回廊。老仆刘婆闻信后,故意于廊下哭泣。寇准问其故,刘婆答道:“因过廊下,为蜡烛泪滑倒”,遂忆起当年寇母十指缝补,孤灯课子的苦情。寇准鼻酸耳热,痛切悔悟,决定即日罢宴。焦循《剧说》云:“《吟风阁杂剧》中,有寇莱公罢宴一折,淋漓慷慨,音能详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