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家帮我鉴定一下这是什么朝代的东西!
2024-12-27 06:34:17 责编:小OO
文档


你好,根据初步判断,这件东西应该是南宋初年时期的陶罐,或者是寻味四系瓶。不知四系瓶这种类型的瓶子,是否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尖底瓶演化而来。尖底的瓶子实用于取水,其置于水中会自然倾倒,灌满水后,又会昂然竖立,很富有智慧,很优雅。至唐、宋时期,此类形状的瓶子,屡有所见,且多出土于水井之中。略有不同的是,其底部修整得不如以前那么尖,瓶口开得略微敞阔一点,系的部位由腰部上移至肩与口沿之间,有的由原来两个改为三个或是四个。打水时要有意识地摆动一下,才能置瓶口于水中,看似费力,但进水的过程却比以前加快了(后来靠人力摆动取水的水桶,干脆把底尖去掉,多制作成上下一般粗细的圆筒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水面,直接缩短了提水的时间,便是最好的例证)。
从自然形成的倾倒转换到人为形成的倾倒,虽说科技含量降低了,但技巧性却提高了,说明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人类还需靠潜在的体能在某一方面获取短暂的成功。辘轳和尖底瓶或尖底陶罐有着至亲至密的关系,它们都是科技的产儿,沿用到今的辘轳,它所使用的现代水桶,无论是铁制的还是木制的,其底部都还保留着远古的模样。如果废除人力,改用机械动力,其优势会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只是进入了自来水时代,其功能在今人眼里变得遥远而模糊了而已。
而小口、平底,底带圈足的四系瓶则更多是作为盛水器(也可能是酒具)的面目出现,其形状和功能,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水壶差不多。我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个辽、金时期的四系瓶,均为盛水器,其形态各异,腹或呈细高的直筒形状,或呈圆鼓形状,或呈椭圆形即茧形抑或橄榄形状。口径大小不一,颈有粗有细,皆为直口、圆唇、矮圈足,肩饰对称的四条竖系,或亭亭玉立,或秋实般饱满,各有各的看点,与取水的四系瓶相较,它体现的是出水之态,更趋于表露后的审美意趣。
辽、金时期的四系瓶仿佛与黑白色有脱不开的干系,仿佛与女真族有脱不开的干系。1125年,女真金国首领阿骨打率领他的部族,自黑龙江、吉林一带,长驱直入,占据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大半地盘。他们把对黑山白水的眷恋带到了这里,把四野游牧的浪漫生活带到了这里,赋予中原大地一种别样的情怀。白色一直是女真族崇尚的颜色,磁州窑所烧的白瓷,静穆穆然,赢得喜爱,是自然的事。因喜爱而改良再创造,生产出便于携带、适用于庭居生活并富有异族情调的器皿,也是自然的事。于是黑白釉色及白釉黑彩的四系瓶成为那个时期独具特色的品类,行销于市,顺应了时尚的潮流。此种瓶式是否为女真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在磁州窑所督烧的产品,仅凭臆想说明不了问题,这有待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但若说它们是同属磁州窑系的产品,则无容置疑。
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以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为中心,窑场遍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烧制品种极为丰富。山东窑场主要分布在淄博地区,代表性窑址有淄川坡地窑址和博山南万山窑址。其当时烧造的瓷器,胎体粗硬,内含颗粒较多,轮制痕迹较为明显。为了遮掩粗陋的外表,坯体之上大多都要先敷一层白色的化妆土,以增加白净美感。然后,用含铁量较高的颜料做釉下彩绘,所绘纹饰,多为白釉黑花(自宋代开始烧造),题材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及草叶、水波、鱼纹为主,运笔简约粗放,线条明快,写意味浓厚。其绘画安排具有一定的模式,一般多在器物的肩部及腹中部或下腹部各饰几道黑色渗颤弦纹,内里及耳系之间再加饰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花纹,显得清新素雅。施釉方式亦大同小异,多为上白下黑,显得敦实稳当。该种类四系瓶对比色强烈,花纹奔放,使本来就蕴含动感的形体造型越加生发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其在陶瓷品中,个性突出,很值得品味。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