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言文为的意思及例句
2024-12-19 14:08:45 责编:小OO
文档


1. 文言文中“为”的其它意思及例句
“为”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如:
- 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 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 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 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 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其为张楚。”
- 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 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有?”
- 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应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之宋国笑。”
- 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 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作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及例句
“及”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 追赶上,抓住。《左传隐公元年》:“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到达。《仪礼聘礼》:“及期。”
- 待,等到。《列子汤问》:“及日中则如盘盂。”
- 遭受。《韩非子五蠹》:“铁铦短者及乎敌。”
- 比得上,能与…相比。《战国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 连累;关联。《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通“给”。供应。《管子囯蓄》:“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
3. “为”在文言文中的名词用法及例句
“为”字在文言文中的名词用法及例句有:
- 帮助;佑助。《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 通“谓”。言说;告诉。《墨子·公输》:“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
- 因为,由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
- 替,给。《韩非子·内诸说上》:“为王吹竽。”
- 为了。《乐府诗集·木兰诗》:“为市鞍马。”
- 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桃花源记》:“为具言所闻。”
4. 文言文中“以”和“与”的多种解释及例句
-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解释及例句有:
- 因为,由于。例句如:“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而,来。例句如:“有好事者船以入。”
- 把,拿,用。例句如:“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 以为,认为。例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凭,靠。例句如:“以我酌油知之。”
- 按照,依照。例句如:“策之不以其道。”
- 根据。例句如:“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通“已”,已经。例句如:“固以怪之矣。”
-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句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在。例句如:“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句如:“逆以煎我怀。”
- 为。例句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与”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解释及例句有:
- 赐予,施予,给予。例句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党与;朋党。例句如:“群臣连与成朋。”
- 盟国,友邦。例句如:“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 跟;和;及。例句如:“与臣而将四矣。”
- 和;同。例句如:“父亲与母亲。”
- 吗。例句如:“求之与?抑与之与?”
- 某人,有的人。例句如:“或告之曰。”
5. 文言文中“或”的意思及例句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 表示虚词,表示选择或列举。例句如:“或尽粟一石。”
- 表示假设,如“或若(假使,倘或)”。例句如:“汝仔细找寻,或能找到。”
- 间或,有时。例句如:“或长烟一空。”
- 通“惑”,迷惑。例句如:“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
6. 文言文中“就”的意思及例句
“就”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有:
-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 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 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 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 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 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 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 即,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 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 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7. 文言文中“或”的意思加例句
“或”字的代词义:
- 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例句如:“或跃在渊。”
-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 或跃在渊。——《易·乾》
-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或坐或俯。——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或笑或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字的连词义:
- 用作虚词,表示选择或列举。例句如:“或尽粟一石。”
-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例句如:“君实或见恕。”
- 表示近似、可疑或不肯定。例句如:“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