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解释一下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2024-12-19 14:06:38 责编:小OO
文档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当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时,这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对光电效应的深入研究对发展量子理论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1. 光电效应概述
光电效应是指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其中,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波长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即极限波长,对应的光的频率叫做极限频率。临界值取决于金属材料,而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与光强度无关,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还有一点与光的波动性相矛盾,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按波动性理论,如果入射光较弱,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金属中的电子才能积累住足够的能量,飞出金属表面。但事实是,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
2. 光电效应的算式
在以爱因斯坦方式量化分析光电效应时,使用以下算式:
光子能量 = 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被发射的电子的动能
代数形式:h是普朗克常数,f是入射光子的频率,φ是功函数,从原子键结中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Em是被射出的电子的最大动能,m是被发射电子的静止质量,v是被发射电子的速度。
注:如果光子的能量(hf)不大于功函数(φ),就不会有电子射出。功函数有时又以W标记。
3. 光电效应的实验
光电效应的实验有以下几个特点:
a. 阴极(发射光电子的金属材料)发射的光电子数和照射发光强度成正比。
b. 光电子脱出物体时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这就是说,光电子的初动能只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
c. 仅当照射物体的光频率不小于某个确定值时,物体才能发出光电子,这个频率叫做极限频率(或叫做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λ叫做红限波长。不同物质的极限频率和相应的红限波长是不同的。
d. 从实验知道,产生光电流的过程非常快,一般不超过10的-9次方秒;停止用光照射,光电流也就立即停止。这表明,光电效应是瞬时的。
4. 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方程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当光子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物体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hυ后,能量增加,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电子吸收的能量hυ足够大,能够克服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即电离能量)I和脱离物体表面时的逸出功(或叫做功函数)W,那么电子就可以离开物体表面脱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为hυ=(1/2)mv^2+I+W。
5. 光电效应的衍生
(一) 反常光生伏特效应:光生伏特效应一般光生电压不会超过Vg=Eg/e,但某些薄膜型半导体被强白光照射会出现比Vg高的多的光生电压,称反常光生伏特效应。
(二) 贝克勒尔效应:将两个同样的电极浸在电解液中,其中一个被光照射,则在两电极间产生电位差,称为贝克勒尔效应。
(三) 光子牵引效应:当一束光子能量不足以引起电子-空穴产生的激光照射在样本上,可在光束方向上于样本两端建立电势差VL,其大小与光功率成正比,称为光子牵引效应。
(四) 俄歇效应:用高能光子或电子从原子内层打出电子,同时产生确定能量的电子(俄歇电子),使原子、分子成为高阶离子的现象称为俄歇效应。
(五) 光电流效应(1927年潘宁):放电管两级间有光致电压(电流)变化称为光电流效应。
6. 光电效应的应用
制造光电倍增管、电视摄像管、光电管、电光度计等光电器件。利用光电效应还可以测量非常微弱的光。
7. 光电效应获奖
爱因斯坦因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