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u大师u盘重装win7教程
2024-12-18 22:55:01 责编:小OO
文档

u大师u盘重装win7教程(电脑u盘重装系统教程win7旗舰版)央视网消息(记者/姚抒廷):据报道,由于国际乒联的服务器出现安全问题,包括中国运动员马龙、樊振东在内的数百名职业乒乓球运动员的护照、疫苗接种情况等个人信息遭泄露。
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或被盗用,且被不法分子盯上,就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那么,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泄露后如何补救?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王晓晋律师接受了央视网记者的采访。
视频加载中...
1. 电脑哪些行为属于窃取他人信息、侵犯隐私?
王晓晋律师:首先,纠正一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个人信息是个人隐私吗?
其实,个人信息并不等同于个人隐私。从刑法规定来看,即便是被公开的个人信息,以非法目的收集并加以使用的,仍然构成犯罪。比如,姓名、年龄、身份证等证件号、婚姻状况、工作履历、住址、电话等,这些都属于个人信息。
而个人隐私有所不同,比如,酒店入住信息、电子邮件、个人日记、聊天记录等,这些内容本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公开的,更不要说被利用了。所以,个人信息既包括个人专属性信息,也包括涉及公民隐私的信息。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侵犯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行为呢?
民法典和刑法中有大量相关规定,常见的侵犯隐私和个人信息行为有以下几种: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电子邮箱、传单等形式发布骚扰信息;在酒店或出租房里装摄像头、用望远镜等方式偷窥;未经他人允许查询他人酒店入住信息、消费记录、购房记录等财产状况;以及未经他人同意私拆、偷看、打听、公开别人的邮件、信件、日记和聊天记录。以上这些行为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2. 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是怎样的?
王晓晋律师:前面提到的内容覆盖了电脑 一些侵权行为,有些行为甚至不足以构成犯罪,但依旧要接受侵权损害赔偿、接受行政处罚、公开赔礼道歉、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精神损失等等。
当然,有些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并达到一定量刑标准时,轻则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重则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上仅是依据刑法第253条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利用他人个人信息从事其他犯罪行为,还有可能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电信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等,这些犯罪行为最高可被判处无期徒刑。
视频加载中...
3. 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王晓晋律师:个人信息泄露,多半是因为信息保管不善或不审慎地用个人信息注册了一些软件或账号。因此,要避免将身份证和银行卡放在一起,避免在同一台设备中备份自己的账号信息、身份信息和密码。下载手机应用也应通过手机自带的应用市场进行下载,通过安全中心审查后进行安装注册使用。个人账号尽量不要和他人分享,此外,关闭手机应用里的个性化兴趣推送也能适当减少采集信息进而被盗用的风险。
4. 在社交平台公开发布个人照片和资讯存在哪些风险?
王晓晋律师: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已是常电脑态。
比如,人才招聘类网站、婚恋交友类网站,以及一些社群有相关要求,公布个人照片是在所难免,但是对于平台的选择和公布哪些个人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某相亲网站会员信息泄露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相亲会员的照片一夜之间变成了色情网站的用户头像,那场面着实令人唏嘘。
同时,我建议大家更不要相信任何出借个人银行卡和身份信息挣钱的路子,很可能面临帮信罪和电信诈骗。大数据时代,我们很难完全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些相关知识,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网络安全。
5. 个人信息遭泄露如何补救?电脑
王晓晋律师:通常个人信息被盗一次,很有可能面临多次被利用。因此,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一定要及时地做这8件事:
(1) 修改一些社交软件和金融支付平台的密码;
(2) 收集证据线索,排查信息泄露的源头,比如:邮箱信息泄露的,查看一下自己的发件箱;社交软件被异地登录的,锁定一下当时登录的IP;近期维修过手机的,检查信息是否被备份过;
(3) 下载“个人所得税”App查看“任职受雇信息”;
(4)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在“个人征信查询系统”中查询是否多了贷款或担保以及相关失信信息;
(5) 微信搜索“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看看自己的身份信息有没有被用来注册公司;
(6) 打开“微信钱包”,点最下方的“帮助中心”,点“实名问题”,再查询名下是否有不是自己认证的账户;
(7) 打开支付宝,搜索“我的客服”,再点查询“名下账户”,以此判断是否有多出的支付账户;
(8) 微信搜索小程序,“一证通查”,查询自己名下有没有多出的手机卡。
一旦明确个人信息已经遭到泄露,且掌握一定线索的,一定要及时报警,随后尽快注销不相关账号,也可以联系律师,积极维权。
电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