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各叫什么?
2024-12-19 06:56:03 责编:小OO
文档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的重要途径,共分为四级考试。最低级别的考试称为院试,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生”。院试分为六等,成绩名列前茅的考生才能成为秀才,并获得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资格。

第二级考试为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八月。乡试中成绩最好的考生被称为“解元”,考中的考生则被称为“举人”。获得举人称号意味着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并不保证一定能够获得官职,类似于现代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够得到工作。

第三级考试称为会试,全国性的考试,通常在二月举行。在这次考试中,朝廷会挑选出三百名成绩最佳的考生,他们被称为“贡生”。其中成绩最优者称为“会元”。这些贡生们还将面临第四级考试,即殿试。殿试中,考生们需要在大殿上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问题主要涉及策问和文学内容。

根据殿试的成绩,考生被分为三个等级,即“三甲”。一甲中只有三人,被称为“进士及第”,他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考生被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考生被称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二甲和三甲中的优秀人才还需要通过考试,选拔出若干人,称为“庶吉士”。这些考生的职责是为皇帝讲解经史子集,并起草圣旨,拥有很大的权力,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

连中三元,即在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级别中连续获得第一名,是一项非常高的成就。不仅要求考生学识渊博,还要才思敏捷,外貌出众,才能在殿试中获得皇上的青睐。自隋唐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连中三元”的人仅有十四位,分别来自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