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是谁发明了扇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2024-12-20 00:48:18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扇子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流传下来的相关传说,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一种传说是神祗女娲抟土创造了人类,伏羲则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以及夫妇制度。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人类的祖先,结草为扇就是他们成婚故事的一部分。关于后一传说,唐代的《独异志》有着完整的记载。书中记载:“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二人。他们来到昆仑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祷道:如果我们可以结为夫妻,那么燃烧的烟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么烟四散。结果所有的烟合在一起。于是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与伏羲结为夫妇。”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编织的,具有遮蔽的功用,后世有人将此扇称为“羲扇”。宋朝人李曾伯的《避暑赋》中就有“举羲扇,披楚衣”的句子,这里的“羲扇”具有障荫避日的功能。
到了帝尧的时期,尧德化天下,百姓无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还可以驱除虫子。这种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萐莆,不免让人联想到夏天人们用的蒲扇。古汉语中萐莆与扇子同义,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尧之后的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五明”,意即广达圣明,“五”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舜培早帝在巡幸各方时,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所用的自然是障扇,称作“五明扇”。后来演变成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种仪仗扇。秦朝、汉朝时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则只有乘舆之人才能使用。
殷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雉尾扇”,据说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鸡尾羽做成的。后来,因为这种雉鸡尾羽的来源越来越少,“雉尾扇”就用的很少了,也成为稀有之物。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当时,扇子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是箑扇。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半规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状好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可以使用它。
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有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汉代扇子已经发展到大量加工制作时期,不仅品种多,而且工艺精致。此时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扇子成为人们随身的装饰品,也成为馈赠的礼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在被册封为皇后时,她妹妹送的礼物中就有六种非常珍贵的扇子,如云母扇,孔雀扇等。
西汉以后,扇子中尘子开始更多的用来纳凉。汉朝末期,一种名为“齐纨”的丝织品被用来制作明月形的团扇,这种扇子是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被称为“纨扇”或“齐纨扇”。大概是因为“齐纨扇”十分有名,后世又将“齐纨”附会成扇业的祖师。纨扇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而且宜于书画,显得珍贵优雅。这种扇子出现后,在中国流行了千馀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
汉代文学家还留下了若干咏扇之赋,如傅毅的《扇赋》、班固的《竹扇赋》和蔡邕的《团扇赋》等。文章赞美了扇子的精巧制作和功用。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期,魏晋时,在扇面上题字作画馈赠亲友开始流行。《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成为智慧的象征。
隋唐两代,扇制品已相当精美,而且花色品种很多,扇子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当时流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因为它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到了南宋,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宋以后,折扇更加盛行流行,明朝皇帝还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清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码禅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腰形、马蹄形等。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扇画”的国画形式,一些国画大家纷纷加入这其中,使扇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根据扇子的发展历史,扇子基本分为二大类:一是平扇(包括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如今,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的扇子除了纳凉的功能之外,其雅致精巧的构造以及精美的扇面书画艺术依然为知识分子所喜爱。扇子的形式也各种各样,有电风扇,折叠扇,等很多很多。
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