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的思想地位
2024-12-23 14:52:38 责编:小OO
文档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源自孔子的思想。儒教利用三纲五常来维持社会伦理道德与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包括仁、义、礼、智、信。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被联用。名教观念最初源于孔子,他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提倡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期,将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立为名分,定为名目,称作名节,制为功名,以此来教化百姓,称之为“以名为教”。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

“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指的是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主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弼融合老庄思想于儒学,认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时期,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人们言行的束缚。若违反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逐渐演变成一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个人发展。尽管如此,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