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源于唐朝,著名诗人张打油的一首咏雪诗流传甚广:“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中用语俚俗,却生动传神,因此“打油诗”自此成为形容俚俗诗歌的代名词。
历史上,不少名人也偶有打油之作。苏轼和苏小妹互相戏谑,苏轼调侃苏小妹:“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则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代才子解缙则以滑稽诙谐著称,他曾在随朱元璋钓鱼时,巧妙化解了朱元璋的怒火,恭维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清代的郑板桥与唐伯虎也有不少打油诗佳作,郑板桥的自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表达了他不愿贪图富贵的决心。唐伯虎的诗:“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则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
纪晓岚也擅长打油诗,曾为某官母亲写寿联,首句“太老夫人不是人”令该面色铁青,但后续几句则令人捧腹。清代才子李调元亦是打油高手,其一首打油诗:“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让众士子哭笑不得。
乾隆皇帝也曾以打油诗批驳翰林上书时的错误,诗句“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辛辣讽刺。另一首讽刺所谓诗人的打油诗:“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打油诗常用于吹牛,古代读书人曾以吟诗定高下,最终由一书生技压群雄夺魁,其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便是最佳例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打油诗,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农民诗人”,其中四首打油诗堪称代表作,如“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俗称为“三句半”。相传一书生自视甚高,常在念绝句最后一句时卡壳,因此得名“三句半”。一次,他与一农家姑娘相遇,出口吟道:“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金莲只三寸,横量。”农家姑娘气得扭送公堂,公堂上“三句半”脱口而出:“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咔嚓只一声,命丧。”详情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