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诚,桐城派后期杰出文人,却拒绝了曾国藩的幕府之邀。及后,曾国荃委托他编纂《两江忠义录》,他接受了任务,并因此受到曾国藩的高度评价。不久,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推荐他担任枣强县令。
在枣强县令任上十年,方宗诚政绩显著,深得百姓爱戴,后任总督李鸿章亦对他的工作表示赞赏。离任归乡时,他除了携带四箱书籍外,别无他物,充分体现了他的清廉。
归家后,儿子方守彝在整理书籍时,发现父亲文稿中夹杂着金银薄片,感到震惊。方宗诚面对儿子的追问,面露愧色,无法立刻作出解释。看着儿子因这些金银而伤心落泪,他终于道出了实情:这些是属吏和友人为他离别时所赠,本不欲接受,但难却盛情,且官俸多用于接济贫困学生,自己无积蓄,著作《俟命录》、《志学录》等亦无钱出版。他向儿子解释:“为父十年官职,未曾贪墨分文。这些银两,我想用来印书。”方守彝听后,诚恳地说:“父亲,作为,富甲一方,用收受的礼金来印制您的著作,这不仅会令您的文章失色,也会沾染上铜臭。儿子今后如何能自豪地阅读父亲的文章呢?请三思。”
方宗诚被儿子的话所触动,立刻询问如何处理这些金银。方守彝坚决建议:“父亲您有志于兴学育材,不如将这些银两送回枣强,资助教育。”方宗诚注视儿子,感到欣慰,连声称赞:“方家后继有人,护持清廉的家风指日可待矣!”这段故事是吴孟复先生所讲述,未被马其昶的《耆旧传》所记载,今特此补充,不仅无损方宗诚的名誉,且对当今社会亦有所启迪。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