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范甦新。
百度搜索可得,“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在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会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同时也可以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笏板的另一作用是,当臣子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用以遮挡自己的脸,表示对天子的敬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执竹木笏。明代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清代废弃笏板。
“笏形银铤”形状类似古人上朝时所携带的朝笏。铤的形状更为简洁,实质上是一块薄板,厚度通常为1厘米左右。其功能与前面介绍的银铤一样。
这是明代的一块银铤。铭文清晰地记录着:崇祯三年四月日,吉永丰县解纳轻费银壹铤,伍拾两正指广洲兵部侍郎贾昌升,提调官徐庆银匠谌奎中,称重1751克。雪白的地仔兆方位于铤边上,是用刀切过的,符合银质较软的特性。
这铭文书写流畅,铤整体包浆自然,显现出五彩光芒,敲击时声音清脆悠长。关于古代银铤的介绍就到此结束。由于本人鉴赏水平有限,无法详细透彻地介绍,望请谅解。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