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刑法对犯罪的定义
2025-01-13 00:28:08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主观定义:犯罪是指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并应根据刑法受到相应的刑罚。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如下:
1.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严重的,这是犯罪的最基本特征。
2. 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 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这是由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违反刑法规定的必然结果。
法律客观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的,构成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开始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的,构成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构成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