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4-12-13 12:53:34 责编:小OO
文档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国远古人类
1. 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点:云南元谋
2.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二、原始农耕文化类型
代表性遗址距今年代气候条件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原始农业
北方农耕文化黄河流域西安半坡遗址6000-7000温暖土地肥沃饲养猪、狗等家畜彩陶、纺织、半地穴式房屋粟、黍、白菜
南方农耕文化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6000-7000湿润土穗卖地肥沃陶器、纺织、干栏式房屋水稻
三、中华民族的祖先
1、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3、炎帝、黄帝与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形成
(1)炎黄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2)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禅让的含义: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举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败枯“禅让” 。
2、大禹治水:鲧堵禹疏。
3、禅让制的结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后传位给儿子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代替了“家天下”。
4、上古三代: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5、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②内容:
(1)“授民授疆土”。
(2)周王分封的对象: 自己的子弟和同姓、功臣、前代贵族的后裔。
(3)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③作用: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6、西周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7、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特征:列国并立,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8、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征:大国对峙并立,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
9、李俚变法最早。
10、商鞅变法:
①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②支持者:秦孝公
③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④主要内容:奖励农耕;废特权、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十五连坐法。
⑤意义(结果):国家富足;战斗力提升;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11、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
①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察族洞利工程。
②作用:它的建成,化水害为水利,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国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设都城在咸阳。
2、集权制:
3、秦朝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修建直道、驰道;修建长城。
4、陈胜、吴广
①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秦的①徭役、兵役沉重;②沉重的赋税;③ 刑法严酷; ④ 秦二氏的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直接原因:被征发到渔阳戍边的农民误期。
②过程:
(1)开始时间:公元前209年
(2)地点:大泽乡
(3)建立政权:张楚政权
(4)结果:失败
(5)意义: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5、项羽刘邦: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推翻秦朝。
6、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7、休养生息:①原因:客观:经济萧条;主观: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措施: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三十税一。
③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西汉统治;奠定强盛基础。
8、统一国家的巩固:①军事: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公元前119年)收回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屯田。
②民族关系:西南;西南诸国归属西汉
东北:设立行政机构
③经济:公元前118年,武帝改秦半两为五铢钱,统一铸币;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④思想:“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荐给汉武帝)
⑤文化:兴办“太学”(汉武帝在位建立,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9、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起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10、光武中兴:①措施:(1)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2)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田租(三十税一)(3)提倡节俭(4)整顿吏治,严惩贪官(5)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②特征:(1)以柔术治天下;(2)注重文治
③影响: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1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果: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了解了沿途的情况。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12、丝绸之路
(1)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
(3)评价(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13、佛教东传:佛教由古印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推广。我国内地最早的寺庙是洛阳白马寺。影响:有利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有利于给贫困民众以精神上的安慰。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失败原因:①不习水性,十分疲惫,军中出现瘟疫;②曹操的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3、三国形成:国别人物时间都城
魏(曹魏)曹丕220洛阳
汉(蜀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