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的。不同生产部门因资本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其利润率存在差异。资本有较高构成或周转缓慢的部门,利润率较低;而资本构成较低或周转迅速的部门,利润率较高。
在这种利润率差异的情况下,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利润,这与资本的本质相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会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资本的转移将导致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随后,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进一步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
例如,原本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因为新资本的涌入,生产扩大,商品供应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其利润率趋于降低;而原本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撤离,生产缩小,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上升,其利润率趋于上升。
这个过程会持续,直到各个部门的大致平均利润率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使得资本家能够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目标。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那些资本构成较高或周转缓慢的部门,实际获得的平均利润量超过了其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相反,那些资本构成较低或周转迅速的部门,实际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