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消失。
这首诗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离开蜀地,初次踏上荆门外的土地时所作,描绘了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从遥远的荆门渡过,来到了楚国的土地上。诗中“渡远荆门外”一句,既是对行程遥远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来从楚国游”则表达了诗人对楚文化的向往和探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着诗人行进,连绵起伏的山脉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长江也奔腾不息地汇入无垠的旷野。这里,“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山脉逐渐消失的过程,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江入大荒流”则表达了诗人对长江壮阔景象的赞叹,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江面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如同从天空飞来的镜子,而云朵在空中变幻莫测,仿佛在江面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两句诗以月光和云朵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依然怀念着故乡的水,它陪伴着行舟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里,“仍怜故乡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万里送行舟”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诗境浅说》对此诗进行了高度评价:“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其中,“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这里的描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诗的内容,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唯收句见送别本义。”最后一句则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