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既“内向”又“外向”
2024-12-03 14:24:06 责编:小OO
文档

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它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怎么努力都无法触及的地方。《人格与阴影》中提到。
我们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特征,即我们认为好的部分,即“好我”,展现出来;而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即“坏我”,隐藏起来,隐藏的很深,甚至不自知。
“好我”的形成,是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期待;而不符合的部分就是“坏我”。因此,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去和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害怕“坏我”的出现会破坏这种联结。但“坏我”并没有消失,它被压在潜意识深处,很久很久,它其实也很渴望出来。我们有时候也知道“坏我”并不是真的坏,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建立联结,而不习惯用“坏我”,害怕用“坏我”,因为我们害怕未知。
按照上述观点,就是越外在的表现出活泼开朗,而你的内心越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打开。而且你外向的分值越大,你内在的自我封闭就越大。那越自信的人内心越自卑吗?这个好像有点说不通,只有你内心相信你自己,你才会去敢于做这件事情,才会在行动上表达这份自信。如果你的内心是不相信自己的,你就不可能表达出自信。难道是这样的:你在原生家庭中,每冲银一件事情你都要求表现出,我行,我可以,也就是不能示弱。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表达出,我不行。所以,他会把“我不行”的那个自己锁在潜意识深处。我只有做的比其他人做的都好,才会满足我的自恋,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现在想改变,就是要打破这份自恋。
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应该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是自卑的呢?而且我们大部分人也知道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与外界的连接的方式是自卑而不是自信。难道我们不喜欢一个自信满满的自己吗?这个我思考了一下,应该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父母是希望孩子自信,但他们给孩子的反馈都是负反馈。家长往往只会注意到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每当我们尝试一件新事物,做的不好的时候就会接收到负反馈。所以,以后每次尝试新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犹豫、不敢、害怕、不自信;第二,我们在表达自信,也就是我能行的同时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同时又可能会打击到他人的自恋。所以,我们在表达自信的同时有时也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联结,因为,你在用行动表达我比你强。
那如何做到改变呢?例如,想更自信,更勇敢等等。书中给到一个方法就是你既可以A也可以-A,也就是说你告诉自己,你既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也就是努力把潜意识中的那个自己唤醒。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方法——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的。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法。
文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女孩牙齿中间有条裂缝。她认为这条裂缝不好,就在自己喜欢的男孩面前想掩饰自己牙齿的裂缝,结果显得极不自然。那么用书中的方法如何分析呢?坏行为:掩饰裂缝;目的:让自己在喜欢的人的面前表现的更完美。最后心理咨询师给她找到一个方法:用牙缝向那个男孩喷水,这就是他们相爱的开始。她给自己的牙缝找到了更好的表达,从此,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的牙缝是可爱的了,不再可以掩饰它。这就是艾瑞克森的经典的治疗故事,他坚持的原则就是,帮助来访者优雅的表达自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自己呢?例如,我在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下,通常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这种行为让我自己很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怯懦、胆小。这种怯懦胆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认同他人来得到他人的认同,也就是希望我在他人心中是好的,也就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而这个方法在这里好像行不通了,有时我们就是要直面不同,就是要打破这份自恋才可以成长。我发现我的很多困惑与问题到来自于这里——维护自己的自恋,即我是好的,我在他人心中要是好的。
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下。我之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我觉得不同就是对立。这只是你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维,其实不同观点是可以并排的而不一定非的是对立的。其实,那个不同的观点和“牙齿的裂缝”有点相似,你觉得别人会认为“牙缝”是不好的,就想掩饰,掩饰就一定会不自然。你自己也一定会不舒服,你也一定会把这种不舒服传递给对方。所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更有利于联结;所以,你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牙缝”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你找不到更优美得表达方式,你也可以告诉自己这是不同而不是对立,你表达起来也就更自然。
无论是“好我”,还是“坏我”,我们都能把它真实的表达出来,那时候我们展现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那样的我应该会让自己最舒服,你的舒服也会传递给他人。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吗?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后感)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