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号“贞观”的由来
唐太宗李世民在627年改元为“贞观”,这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个年号的由来并非李世民个人凭空想象,而是有所依据。《易经·系辞下》中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便是取自于此。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贞,正也;观,示也。”因此,“贞观”以正示人也。
二、君明则臣直,则国正
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励精图治,广招人才,善于纳谏,并且从谏如流。他多次召见魏征,询问自己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都能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嘉奖、采纳。据统计,魏征在贞观时期共直谏了200多次,成为唐朝的第一谏臣。唐太宗还在朝堂上多次表示,自己若有过失,大臣们可以无保留地指出来。这种开明的态度使得贞观时期,敢于直谏的臣子不仅有魏征,还有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
三、征服东突厥
在贞观四年,唐太宗派都督李世勣、李靖、柴绍、薛万彻为行军总管,共十余万人,由李靖统一调度,分兵出击突厥。李靖率精锐骑兵三千,自马邑进驻恶阳岭,夜里袭破定襄。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会突然到来,大惊失色。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去招抚,李靖带兵和李世勣率兵在白道会合。李靖等人谋划说:“颉利可汗虽然失败,但他部众人还很多,如果让他们逃到漠北,今后就难以设法对付了。现在使者到他们那儿,他们一定觉得很宽心,放松警惕,要是挑选万名骑兵袭击,不必激战就可以俘虏他们。”张公瑾说:“诏书允许投降,况且使者还在他们那里,为什么一定要袭击他们呢?”李靖说:“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能够破齐地的原因,唐俭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连夜带兵出发,李世勣随后,在阴山大败突厥,斩首万余,虏俘十余万。
四、第二次太子之争
在贞观十六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非常悲痛,说:“宫中再听不到规谏的话了,失去了一位好帮手。”原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年方十四,太宗听说她很漂亮,召入宫中,做了才人。后来成为高宗的皇后,就是武后。魏王泰多才多艺,得太宗宠爱,暗中产生夺取嫡子继承权的心思。太子知道了,暗中豢养利客给干、承基和武士百余人,谋杀魏王泰。太子知道吏部尚书侯君集心怀不满,便将他领到东宫,谋求保全自己的办法。君集因太子昏乱卑劣,想乘机暗算他,就劝他谋反。时逢太宗第七子齐王祛谋反,事情牵连到纪干、承基,以死罪投监,承基上报,告发太子谋反,太宗命中书门审问。谋反的事实已有,太子被废为平民,侯君集等都伏罪被杀,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五、亲征高丽与民族大融合
新罗派使节,说百济与高丽合兵,企图阻断新罗朝贡的道路,请求出兵救援。太宗派使臣带着盖有皇帝单印的诏书宣谕诏命,盖苏文不听诏命,使臣返回。太宗说:“盖苏文杀了他的君主,残害虐待百姓。如今又违抗诏命,不能不征讨。”太宗想亲征高丽,禇遂良极力劝谏也不听,遂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到洛阳,下诏亲征高丽,任张亮、李世勣为行军大总管,诏各路分道进击高丽。太宗车驾到定州,攻拔辽东,进攻安市城。高丽大将延寿惠真率兵十五万救援。大宗命各路一齐发起攻击,当时一个名叫薛仁贵的龙门人,大声呐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士兵望风披靡,唐军乘机进攻,高丽大败,其将延寿惠真率众投降,高丽全国大为震骇。后黄城、银城人都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太宗攻安市城长期没能攻下,因为辽地寒冷得早,大地封冻,草木枯萎,士兵、马匹很难长期留在此地,况且粮食也将用尽,于是下令班师,并在安市城下炫耀一番兵马才撤回。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告辞,太宗嘉奖他礼节周到,赐缣百匹,以勉励他能努力侍奉其君。太宗因征高丽不成功,很后悔。叹息说:“要是魏征还在,一定不会同意我这次用兵。”下令以少牢之礼祭祖魏征,并将其所撰石碑重新立好,尉劳并赏赐他的妻子。太宗回师长安,派李世勣攻打薛延陀并使之投降。派使节招抚铁勒诸部落,铁勒部有百余万人,他们的酋长都请求入朝进贡。回纥等十一姓,也派使节也顺。太宗大喜,作诗说:“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命刻于灵州。骨利干(中国古代民族名,铁勒诸部之一)派使臣进贡。骨利干居住在西域大漠以北,和铁勒其他部落相距很远。昼长夜短,夏至日落后,天空中还有太阳余晖,羊肩肉刚刚煮熟,太阳就又升起了。后又有结骨(中国古代民族名。汉称坚昆,魏晋称结骨,即现在的柯尔克孜族)俟利发向唐朝进贡。结骨人身材高大,红发绿眼,自古与中国没有交往,至此入朝进贡。太宗说:“当年汉武帝穷兵三十年,也没有多少收获。怎比如今,以德政安抚四方,使偏远之地,都成为大唐的编户!”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与吐藩松赞布的联姻和亲。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六、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而且很严重。有说是痢病,有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旧唐书·郝处俊传》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太子李治日夜不离太宗身边,有时几天不吃东西,头发也有些变白了。见此情景,太宗流着泪说:“你能这样孝顺敬爱,我死了又有何遗憾呢?”后来太宗病情日渐加重,诏长孙无忌、禇遂良入卧室,对他们说:“太子仁义孝顺,你们都知道,好好地辅佐引导他。”又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就不用忧虑天下事了。”于是命褚遂良起草遗诏。不久,太宗去世,在帝位二十三年,终年五十三岁。而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没有因此而磨灭,历史上也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旧唐书》中说,唐太宗“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北宋欧阳修赞叹,太宗消除祸乱功比汤武,治理天下达到太平盛世好比成康;亲临战阵,战无不胜;虚心接受劝谏,爽直没有不能容纳的;自古无人达到的四方部族,无不服从,功业和德行都这样伟大的,自汉代以来,还未曾有过。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即位,“贞观”的年号又延用了半年有余。公元650年正月,李治改年号为永徽,这一年即为永徽元年。而继“贞观之治”以后,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础上又开创了唐朝的第二个盛世,史称“永徽之治”。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