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康德 哲学观点
2024-12-03 14:49:49 责编:小OO
文档


康德的哲学体系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构成,分别出版于1781年、1788年和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尤其是关于真理的知识。

《实践理性批判》则关注人类伦理规则的建立和实践,探讨善的概念。前者关注现象界,而后者则聚焦于本体界。二者之间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提出了自然的目的性这一概念,作为连接现象与本体的桥梁。

自然的目的性通过人类主观的美感实现,使自然界能够过渡到其内在的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种自然目的性构成了《判断力批判》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美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它将人类的主观感受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联系起来。这种美学视角不仅关乎审美体验,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的美学观点强调,美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能够超越个体差异的普遍价值。自然界的美具有内在的目的性,能够引导人们超越现象界的,通向更深层次的本体世界。

通过自然的目的性,康德构建了一个从现象界通往本体界的桥梁,这一桥梁不仅连接了主观与客观,还连接了理性与情感,使人类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