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什么时候用时辰来衡量一天的时间,现代又是什么时候用分 秒 时来衡量一天的时间?
2024-12-03 14:14:54 责编:小OO
文档

在古代,十二时辰制被广泛使用,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汉代将这些时辰分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些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如夜半对应子时,即23点至1点;鸡鸣对应丑时,即1点至3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时辰逐渐被更细化,形成了二十四时辰制,每个时辰又被分为初、正两部分。

此外,古代还有十时辰制,其名称包括朝、禺、中、晡、夕,以及甲、乙、丙、丁、戊等,用于表示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人们按更击鼓报时,每更分为五点,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因此每点只有24分钟。五时辰制则包括晨明、朏明、旦明、蚤食、宴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东、黄昏、定昏等名称。

百刻制是另一种古代时间计量方式,它将昼夜分为一百刻,起源于商代,后经过多次调整,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最终确定为正式的制度。这种百刻制的划分可能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古代时间的划分并不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一些特定的名称来描述时间。例如,日出时称为旦、早、朝、晨,日入时称为夕、暮、晚。太阳正中时被称为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为隅中,偏西时则称为昃、日昳。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些都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通常在日出后隅中前用餐,这段时间称为食时或早食,晚餐则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称为晡时。

这些古代的时间划分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生活中的种种习惯和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时间划分方式逐渐被现代的小时、分钟所替代,但它们仍然在一些文化中保留着,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