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的形成并非简单地使用某一地方的方言,而是湖广韵和北京音结合的产物。这一特性不仅体现在声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中,偶尔也会出现吹腔、昆腔、苏白、川白等特例。
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音,并吸收了鄂、皖、苏等地的方言特色,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语音系统。
有人称其为京剧字韵,其实都是指京剧的语音系统。京剧字韵并不完全依照某一本韵书,也不单纯以某种语言为标准。它的基础是徽调,采用中州韵,同时运用北方音的十三辙,再加上湖广音和传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京剧早期的老艺人来自不同地方,虽然各自带着不同的方音,但在读字时都必须遵循中州韵。中州韵强调音韵的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尖团字分明,保留了古汉语的读音,形成了上口字。这为某些地方音的融入提供了可能。
各种地方戏虽然以方言为基础,但同样受到中州韵的规范。例如,昆曲是以苏州话读中州韵,而京剧则是以湖广音读中州韵。湖北的老艺人余三胜、谭鑫培等人将地方方言带入京剧,从而形成了京剧中的湖广音。中州韵的尖团字与湖广音的四声调值,共同构成了京剧音韵的主要框架。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