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中国,普通民众并没有身份证明,因为身份证是针对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实行的。因此,普通百姓并不会有身份证。
2. 古代的身份证制度与现今的概念有很大差异。根据历史记录,现代身份证制度的初步形态始于1936年的时期,宁夏省那时推出了“居民证制度”。
3. 与现代身份证相比,古代的身份证要简单得多。以唐代为例,身份证上通常只包括持有者的姓名和官职,有时还会有所属单位的标识,但不会像现代身份证那样必须包含出生日期和性别等信息。有的身份证甚至只是作为一种物证存在,没有姓名。
4. 古代身份证上所包含的信息有时会超越现代身份证的范畴,例如,如果持有者有兼职,会在这份身份证上详细列出。这类身份证本质上是一种“证”,如果姓名被刻录,卸任后需要上交并作废;而对于未刻录姓名的,则可以由继任者继续使用,实现轮流持有。
5. 为了打击身份证的伪造和滥用,古代有时会在身份证上明确写出严厉的处罚措施。例如,明朝就有规定,伪造或出借身份证的行为会被视为同等罪行。
6. 除了严格管理和核对身份证之外,古代还采取了两种防伪措施。一种是在身份证上设置独特的“防伪标记”,例如鱼符配鱼袋。另一种是根据持有者的身份等级使用不同材质的身份证,如唐朝根据等级使用不同材质的鱼符和鱼袋。
7. 这些身份证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有时还是终身的,即便持有者退休,依然能够凭借身份证享受相应的待遇。
下载本文